小丁平时不爱运动,7月29日,他应邀去健身房剧烈运动后,次日就出现全身乏力、双上肢酸痛。他不敢大意,赶紧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。做了相关检查后,医生发现其肌酸激酶高达67100U/L(正常值≤198U/L),高出正常标准338倍还要多,乳酸脱氢酶1611U/L(正常值:109-245U/L),多项肝功能指标异常。
此外,小丁还告知医生,10余天前他食用了带有“草甘膦”(可导致肝肾损伤)的食物,随之出现恶心呕吐、腹痛腹泻、发热等症状,自行服用退烧药物及当地医院开具的抗感染药物后,症状有所好转。
最后,小丁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,肝功能不全!经过数天的补液、碱化尿液、保肝护肾等中西医结合治疗,小丁各项血液生化指标也渐趋正常,现已康复出院。
什么是横纹肌溶解?
横纹肌又称骨骼肌,主要附着于骨骼上,在显微镜下观察又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而得名。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骨骼肌受到损伤,肌细胞内的物质渗透到血液中,很容易造成急性肾损伤、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问题。
物理性因素:常见的原因有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不运动后的突然大量运动、肌肉挤压伤、高热等。
非物理性因素:药物(大剂量给药,肾脏或肝功能不全,使用环孢素、华法林、他汀类、地高辛等药物)、毒物(受污染的小龙虾、急性有机磷中毒等)、感染(病毒和细菌感染均可导致)、电解质紊乱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。
横纹肌溶解有哪些表现?
受累肌群出现疼痛、压痛、肿胀、肌无力等;全身乏力、发热、心动过速、恶心呕吐等;尿液呈现茶色或酱油色或红葡萄酒色。
治疗方式:补液,水化、碱化尿液,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;充分去除横纹肌溶解的诱因;监测出入量;注意肝肾功能的情况;保持合理的休息;病情严重者行血液净化治疗等。
如何判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?
参照“适量运动法”:以锻炼刚停下来时1分钟的脉搏数为基准。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。一般来说最高脉搏数乘以60%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,体弱者与老年人不宜较剧烈运动,应取下限为宜。最高脉搏数乘以85%为理想脉搏数的上限,若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。
在运动中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,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,逐渐增加运动量,包括训练时间、强度、耐热能力等各个方面。
运动前以及在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补足水、电解质以及维生素,尽可能少量多次,避免出现脱水的情况,这样能够大大降低横纹肌溶解的风险。